湖南科技学院学报
ISSN 1673-2219
CN43-1459/Z
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
全国百强社科学报
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
舜文化研究
当前位置: 首 页  >  舜文化研究
虞舜避居舜皇山论
作者:    时间:2021-09-16    浏览量:90

修身行孝 养性致和——《孝经》悟读


吴同和


(湖南科技学院 舜文化研究基地,湖南 永州 425199)

摘 要:孝道具有根源性、原发性、综合性等特点。从远古到现当代,始由孔孟等诸子百家精心阐析增益,继经时代社会反复实践验证,终成中华民族认定并共同遵行的道德准则。《孝经》阐明,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,乃“孝”之几个层级;尊为帝王天子贵为诸侯百官或卑为黔首庶民者,各有行孝之则;名高位重之人,承当自然更高。庶民“行孝”,当须纪孝行,广要道,广至德,广扬名,晓谏诤,慰祖先……为建构和谐家庭而修身养性,尽瘁鞠躬。

关键词:孝经;道德准则;修身行孝;养性致和

中图分类号:G417     文献标识码:A       文章编号:1673-2219(2018)01-0004-04


许慎《说文解字》曰:“孝,善事父母者。从老省,从子。子承老也。”是谓“孝”之本义,乃“子”在下面侍奉上面的老人。甲骨文的“孝”字像一曲背老人手抚幼子之头,表示长辈对晚辈的亲爱之意。西周铭文中,“孝”被定义为“追思”“孝祀”“孝养”。

中华天道信仰认为,家庭是社会的细胞、民族的组织单元,对于人类社会稳定与发展,举足轻重。因为人是家庭的元素,自古以来,对“人”的基本要求,在于其最大程度地维系家庭和谐;欲达此目的,“人”首先必须践行“孝道”。儒家“仁者人也,亲亲为大”(《中庸》),“夫孝,天之经也,地之义也,民之行也。天地之经,而民是则之,则天之明,因地之利,以顺天下”(《孝经·三才章第七》)等训导,彰显“孝”具有超时空意义。在孔子看来,行孝犹如天上日月星辰运行,地上万物五谷生长,是人类生存最普遍的现象。正因为如此,相传为孔子自作,或谓孔子“七十子之徒之遗言”(清纪昀《四库全书总目》)的《孝经》,虽不在“五经”之列,却为古今圣贤官民尊为经中之经。《论语·学而》曰:“弟子入则孝,出则弟,谨而信,泛爱众而亲仁,行有余力,则以学文。”意思是,无论是谁,首先必须遵循基本孝道行事,然后才有资格讲仁义做学问。

“孝”也者,上行下效也:圣贤行而君臣效,父祖行而子孙效。

研究表明,孝道具有根源性、原发性、综合性等特点。从远古到现当代,始由孔孟等诸子百家精心阐析增益,继经时代社会反复实践验证,终成中华民族认定并共同遵行的道德准则。

“孝道”植根于上古先民对生命创造者的敬畏之心和感恩之情,“孝亲”是其重要内容,历来为儒法释墨诸家所崇。

孔子的功德在于,他总结远古先民生产生活自然形成的尊敬、赡养长辈的美德,结合当时社会实际,加以归纳,提炼出中华民族重要的道德规范。曰“今之孝者,是谓养。至于犬马,皆能有养;不敬,何以别乎”(《论语·为政》),曰“孝子之事亲也,居则致其敬,养则致其乐,病则致其忧,丧则致其哀,祭则致其严,五者备矣,然后能事亲”(《孝经·纪孝行章第十》),曰“教民亲爱,莫善于孝。教民礼顺,莫善于悌。移风易俗,莫善于乐。安上治民,莫善于礼”(孝经·广要道章第十二)……全面承接华夏神州固有文化传统,删述《诗》《书》,殿以《孝经》,论“三才”之道,析“孝治”“圣治”之理,绘“至孝”“达孝”之图。此孔子之“作”也!

这些训诫,上行下效,终使“孝道”上升至理性与情感相与为一的层面。然则君臣士民,遵古训,行孝道,“自西自东,自南自北,无思不服”(《诗经·大雅·文王有声》),“心乎爱矣,遐不谓矣,中心藏之,何日忘之”(《诗经·小雅·隰桑》),理固宜然也!

此后,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孝道观,使之更其完备、系统、健全。

《孟子·离娄上》曰:“天下之本在国,国之本在家,家之本在身。”他认为,天下基础在于国家,国家基础在于家庭,家庭的和谐与否取决于家庭的每一个成员。而处世为人,立孝是人德之本,尽孝乃做人之则;处理家庭关系,则须以孝悌为本:关键在于“孝”。

人人亲其亲,长其长,而天下平……不得乎亲,不可以为人;不顺乎亲,不可以为子。舜尽事亲之道而瞽瞍厎豫,瞽瞍厎豫而天下化,瞽瞍厎豫而天下之为父子者定,此之谓大孝。——《孟子·离娄上》

苟能充之,足以保四海,苟不充之,不足以事父母。——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

事孰为大?事亲为大;守孰为大?守身为大……事亲,事之本也;孰不为守?守身,守之本也。——《孟子·离娄上》

人之所不学而能者,其良能也;所不虑而知者,其良知也。孩提之童,无不知爱其亲者,及其长也,无不知敬其兄也。亲亲,仁也;敬长,义也;无他,达之天下也。——《孟子·尽心上》

无父无君,是禽兽也。——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

孟子认为,只有切实做到慕亲,尊亲,顺亲,得亲,谅亲,谏亲,让父母精神充实愉悦,才能称得上真孝。

“慕亲”者,眷念父母也。《孟子·万章上》曰:“人悦之,好色,富贵,无足以解忧者,惟顺于父母,可以解忧……大孝终身慕父母。五十而慕者,予于大舜见之矣!”

“尊亲”者,尊敬父母也。《孟子·万章上》曰:“孝子之至,莫大乎尊亲。”《孟子·尽心上》曰:“食而弗爱,豕交之也;爱而不敬,兽畜之也。恭敬者,币之未将者也。恭敬而无实,君子不可虚拘。”

“谅亲”者,谅解父母也。孟子以大舜为例,训诫世人应谅解父母的过错,应该像大舜那样,做到“父母爱之,喜而不忘;父母恶之,劳而不怨”(《孟子·万章上》)

关于“顺亲”“谏亲”,孟子提出了“度”。《孟子·告子下》曰:“亲之过大而不怨,是愈疏也;亲之过小而怨,是不可矶也。愈疏,不孝也;不可矶,亦不孝也。”他认为,凡事应把握“度”,过犹不及:亲人过错大却毫无怨言,甚至盲目顺从,不言不谏,导致关系更加疏远,是为不孝;亲人过错较小却一味抱怨,做子女的一点刺激也受不了,亦不孝也。

须知,“孝道”内涵丰富,外延宽广;“行孝”只有起点,并无上限。故大孝之人,当广及其他,以臻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”(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)之境。

对于“孝道”与行孝,诸子百家各有见解,各有增删。

曾子是儒家正统思想传人。他一生积极实践、推行孔子以仁孝为核心的主张,孜孜不倦传播儒家思想;其“修齐治平”的治政观,以孝为本的孝道观,至今仍具有实用价值,是建构当今和谐社会的有效借鉴。

曾子析“孝”,凝练精辟:

孝有三:大孝尊亲,其次不辱,其下能养……故居处不庄,非孝也;事君不忠,非孝也;莅官不敬,非孝也;朋友不信,非孝也;战陈无勇,非孝也。五者不遂,灾及乎身,敢不敬乎?……父母爱之,喜而不忘;父母恶之,惧而无怨;父母有过,谏而不逆;父母既殁,以哀,祀之加之。如此,谓礼终矣。——《大戴礼记·曾子大孝第五十二》

墨子兼爱天下,致力于“君惠臣忠”“父慈子孝”“兄友弟悌”理想社会的构建。他力主“为人君必惠,为人臣必忠,为人子必孝,为人兄必友,为人弟必悌”(《墨子·兼爱下》)。其“君臣不惠忠,父子不慈孝,兄弟不和调,此则天下之害也”(《墨子·兼爱中》),“人君之不惠也,臣者之不忠也,父者之不慈也,子者之不孝也。此又天下之害也”(《墨子·兼爱下》)等论述,体现了墨儒同源,以孝规天下的道德观。

荀子思想比较复杂,他不仅集儒家之大成,而且集百家之大成。在孝道问题上,他吸收了孔子的孝道观,阐明了“小行”“中行”“大行”之别,提出了“从道不从君,从义不从父”之则:

入孝出弟,人之小行也;上顺下笃,人之中行也;从道不从君,从义不从父,人之大行也。若夫志以礼安,言以类使,则儒道毕矣……明于从不从之义,而能致恭敬,忠信、端悫,以慎行之,则可谓大孝矣。传曰:“从道不从君,从义不从父。”此之谓也。——《荀子·子道》

庄子则从道家角度论述行孝六个阶段,与儒家观点小异大同:

以敬孝易,以爱孝难;以爱孝易,而忘亲难;忘亲易,使亲忘我难;使亲忘我易,兼忘天下难;兼忘天下易,使天下兼忘我难。——《庄子·天运》

《吕氏春秋》是一部黄老道家名著,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,以道家理论为基础,以名法墨农兵阴阳诸家思想学说为素材,熔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,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。关于孝道,有一段著名论述:

凡为天下,治国家,必务本而后末。所谓本者,非耕耘种植之谓,务其人也。务其人,非贫而富之,寡而众之,务其本也……夫孝,三皇五帝之本务,而万事之纪也。夫执一术而百善至,百邪去,天下从者,其惟孝也!故论人必先以所亲,而后及所疏;必先以所重,而后及所轻。今有人于此,行于亲重,而不简慢于轻疏,则是笃谨孝道。——《吕氏春秋·孝行览》

这段话的大意是,帝王统治天下,治理国家,必先致力干根本。根本者,“其惟孝也”;修身齐家亦然:对“所亲”当行孝道,对“所疏”也不可怠慢,“行于亲重,而不简慢于轻疏”,此之谓“笃谨孝道”。究其实,亦“务其本”也!

值得一提的是,法家许多观点与儒家可谓水火不容,但论及“行孝”,却有共同语言:

臣事君,子事父,妻事夫,三者顺,则天下治;三者逆,则天下乱……家贫则富之,父苦则乐之……忠臣不危其君,孝子不非其亲……人生必事君养亲,事君养亲不可以恬淡。——《韩非子·忠孝》

其“顺治逆乱”的辩证,“家贫则富之,父苦则乐之”的原则,“忠臣不危其君,孝子不非其亲”的警示,“人生必事君养亲,事君养亲不可以恬淡”的训诫,竟与儒家孝道一般无二矣!

中国古代王朝二千多年的统治史表明:改朝换代,盛衰之象如戏;新桃旧符,“孝道”之树长青!孝道天下,则世平;孝道衰微,则国乱。故持“孝行天下”治国者,明君也!

汉代首推“以孝治天下”,由是,大汉王朝持续四百余年,成为我国历史上最长的古代王朝。刘邦和刘秀以外,皇帝多以“孝”为谥号,如孝惠帝、孝景帝、孝武帝、孝昭帝、孝宣帝、孝元帝、孝成帝等,表明朝廷的政治诉求和对“孝”的尊崇。史载,汉代在全国倡孝道,举孝廉,孝悌力田,将是否孝顺父母长辈作为选拔官员的重要考核标准,且将《孝经》作为启蒙读物加以推广……从此,孝道由家庭伦理上升为社会伦理、政治伦理,甚至上升为官民的道德规范,终成为社会思想道德体系的核心。

魏晋亦标榜“以孝治天下”,颇有汉代遗风。隋唐时期,唐玄宗亲自为《孝经》作序,并诏令颁行天下,孝行遂得以弘扬。两宋时期,孝道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。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虽然主张“治乱世用重典”,但仍诏谕百官万民兴“孝道”,用“孝道”维系皇权帝制。《明通鉴》曰:“垂训立教,大要有三:曰敬天,曰忠君,曰孝亲。君能敬天,臣能忠君,子能孝亲,则人道立矣。”清代各朝皇帝亦重孝道:顺治帝为《孝经》写过序,康熙帝数次颁发圣谕,提倡孝道,敕令全国广泛宣传。他认为,帝王治天下要“首崇孝治”,“孝为万事之纲,五常百行皆本诸此”(《清圣祖圣训》卷一)

《中庸》曰:“唯天下至诚,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,立天下之大本,知天地之化育。”意思是,只有天下最真诚的人,才能制定治理天下的法规,树立治理天下的根本,掌握天地化育万物的道理。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解之曰:“大经谓《六艺》,而指《春秋》也;大本,《孝经》也。”

晚清经学大家皮锡瑞《经学历史》曰:“汉人推尊孔子,多以《春秋》《孝经》并称……《百石卒史碑》云:‘孔子作《春秋》,制《孝经》。’盖以《诗》《书》《易》《礼》为孔子所修,而《春秋》《孝经》乃孔子所作也。”

磨研《孝经》,结合《大学》相关章节,咀嚼再三,渐有所悟焉!

郑玄《孝经注·自序》曰:“《孝经》者,三才之经纬,五行之纲纪。孝为百行之首;经者,不易之称。”

《大学》曰:“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…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,先治其国;欲治其国者,先齐其家;欲齐其家者,先修其身;欲修其身者,先正其心;欲正其心者,先诚其意;欲诚其意者,先致其知,致知在格物。物格而后知至,知至而后意诚,意诚而后心正,心正而后身修,身修而后家齐,家齐而后国治,国治而后天下平。”

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,乃“孝”之几个层级;尊为帝王天子贵为诸侯百官或卑为黔首庶民者,各有“行孝”之则;名高位重之人,承当自然更高。

爱亲者,不敢恶于人;敬亲者,不敢慢于人。爱敬尽于事亲,而德教加于百姓,刑于四海。盖天子之孝也。——《孝经·天子章第二》

在上不骄,高而不危;制节谨度,满而不溢……然后能保其社稷,而和其民人。盖诸侯之孝也。

——《孝经·诸侯章第三》

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,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,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……三者备矣,然后能守其宗庙。盖卿大夫之孝也。——《孝经·卿大夫章第四》

以孝事君则忠,以敬事长则顺。忠顺不失,以事其上,然后能保其禄位,而守其祭祀。盖士之孝也。——《孝经·士章第五》

用天之道,分地之利,谨身节用,以养父母,此庶人之孝也。故自天子至于庶人,孝无终始,而患不及者,未之有也。——《孝经·庶人章第六》

遑论天子诸侯如何“治国平天下”,大夫士官如何齐家事君,而庶民布衣行孝事亲,当须纪孝行,广要道,广至德,广扬名,晓谏诤,慰祖先……为建构和谐家庭而修身养性,尽瘁鞠躬也!

“孝”有四式,曰养曰敬曰安曰卒。有养无敬者,难以言孝;能安无卒者,亦非大孝也。《吕氏春秋·孝行览》引曾子语曰:“养可能也,敬为难;敬可能也,安为难;安可能也,卒为难。”意思是,行孝者,须奉养恭敬父母,使之在世舒适,弃世安然。如此行孝,似登四级梯阶,后者较前者而难为也!

孝子之事亲也,居则致其敬,养则致其乐,病则致其忧,丧则致其哀,祭则致其严。五者备矣,然后能事亲。事亲者,居上不骄,为下不乱,在丑不争。居上而骄则亡,为下而乱则刑,在丑而争则兵。三者不除,虽日用三牲之养,犹为不孝也。——《孝经·纪孝行章第十》

孝子事奉父母,须居敬,养乐,病忧,丧哀,祭严;“五事”阙一,未可言孝。进一步的要求是:“居上不骄,为下不乱,在丑不争”,“内养外防”,方可名大孝也!

夫“养”有五道:

修宫室,安床笫,节饮食,养体之道也;树五色,施五采,列文章,养目之道也;正六律,和五声,杂八音,养耳之道也;熟五谷,烹六畜,和煎调,养口之道也;和颜色,说言语,敬进退,养志之道也。此五者,代进而厚用之,可谓善养矣。——《吕氏春秋·孝行览》

意谓行孝之人,须从物质到精神,竭尽全力让父母过得舒服、舒心。“赡养”者,“养体,养目,养耳,养口,养志”也;但父母不在乎鸡鸭鱼肉,不在乎绫罗绸缎,不在乎大厦高楼,更在乎子女能“以己之所有,尽事其亲”(《盐铁论·孝养》),从而求得心身愉悦。

“孝”与“不孝”,泾渭分明。

不孝也有等级。《孟子·离娄上》曰:“不孝有三。”东汉末年学者赵岐《十三经注》曰:“于礼有不孝者三者,谓阿意曲从,陷亲不义,一不孝也;家贫亲老,不为禄仕,二不孝也;不娶无子,绝先祖祀,三不孝也!”《礼记·祭义》曰:“居处不庄,非孝也;事君不忠,非孝也;莅官不敬,非孝也;朋友不信,非孝也;战陈无勇,非孝也。”

故行孝之人,无论贵贱尊卑,均须牢记:

教民亲爱,莫善于孝。教民礼顺,莫善于悌。移风易俗,莫善于乐。安上治民,莫善于礼……所敬者寡,而悦者众,此谓之要道也。——《孝经·广要道章第十二》

参详可知,“广要道”之“广”者,扩张拓大之也;“要道”者,“所敬者寡,而悦者众”,敬一人而千万人悦也!故行孝者,当先“礼”而后“敬”,继“敬”而使众“悦”,众既“悦”,“和”之境界而可达矣!

君子之教以孝也,非家至而日见之也。教以孝,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。教以悌,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。教以臣,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。——《孝经·广至德章第十三》

“天下”者,若父若兄若君;“广至德”者,推广“孝道”应尽心尽责尽力。然则行孝道,与行弟道、行臣道相类,目的是建立上下和顺的社会秩序,维系家国稳定和谐。

对此,《孝经·广扬名章第十四》曰:

“君子之事亲孝,故忠可移于君;事兄悌,故顺可移于长;居家理,故治可移于官。是以行成于内,而名立于后世矣。”意即善“居家理”者,可“立身行道,扬名于后世,以显父母”,乃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”之基础一步;广而言之,为维系中国免于销毁之有力保证也!而欲达此目标,根本在于“孝”,落点仍在于“和”,所谓“家和万事兴”也!

行孝之人,纪孝行,广要道,广至德,广扬名而外,还须时刻不忘晓谏诤,慰祖先:

……父有争子,则身不陷于不义。故当不义,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,臣不可以不争于君;故当不义,则争之。从父之令,又焉得为孝乎!——《孝经·谏诤章第十五》

唐玄宗《注》曰:“不争则非忠孝。”《孔子家语·辨政》曰:“忠臣之谏君,有五义焉:一曰谲谏(婉言进谏),二曰戆谏(刚直进谏),三曰降谏(和颜悦色进谏),四曰直谏(直截了当进谏),五曰讽谏(借助比喻劝谏)。唯度主而行之,吾从其讽谏。”

反之,做子女的,如果对父母一味顺从,容易堕入“愚孝”陷阱,甚至走向“孝”的反面;做父母的,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唯唯诺诺,没有主见。因此,特定时空环境下,子女向父母“诤谏”,也是行孝。

参《孝经》,践孝行,遂悟一理:“仁”与“孝”,相通互补,几囊括人类全部美德,同为儒家伦理思想之本源。“施仁行孝”,非特百姓庶民做人之最高标准,亦帝王诸侯安邦治政,维系家国和谐之重要保证。而践行“孝悌仁义”之道,乃为国为民为君为臣为父为子为师为生之终生诉求。

是故曰国曰家,惟君惟亲,且敬且诤,致乐致忧,乃行孝之大要也!            (下转50页)



收稿日期:20170716

作者简介:吴同和(1941-),男,江苏兴化人,湖南省舜文化研究会理事,湖南科技学院舜文化研究基地特聘研究员,湖南科技学院客座教授,研究方向为地方文化研究、诗词鉴赏。


版权所有: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编辑部

联系地址:湖南科技学院学报编辑部

联系方式:0746-6381194

投稿网址:https://jmlk.cbpt.cnki.net/EditorBN/index.aspx?t=1&mid=jml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