湖南科技学院学报
ISSN 1673-2219
CN43-1459/Z
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
全国百强社科学报
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
国学研究
当前位置: 首 页  >  国学研究
经学史研究的一缕清风?——读新出《中国经学史大纲》
作者:    时间:2021-09-16    浏览量:732

经学史研究的一缕清风?

——读新出《中国经学史大纲》

张京华

(湖南科技学院 国学院,湖南 永州 425199)

要:台湾学者叶纯芳所著《中国经学史大纲》,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8月出版,以承袭民国时期的研究传统和成果的台湾学界的经学史为特色,实则对于民国经学与台湾经学的研究和推介,均感不足。文章系针对《中国经学史大纲》的批评性书评。

关键词:《中国经学史大纲》;民国经学;台湾经学

中图分类号:B21    文献标识码:A     文章编号:1673-2219(2018)03-0001-04


新出叶纯芳著《中国经学史大纲》(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8月出版,以下简称《大纲》),原为北大历史学系中国经学史课程讲义,篇幅厚重,风格新颖,著作难得。封面、扉页及各页书眉均有一甲骨文“鹿”字图案而左右方向相反,别致,但不知是何寓意。

前言、内容简介、编辑推荐中均突出《大纲》“承袭民国时期的研究传统和成果,台湾学界的经学史研究一直不曾中断,经学史课程作为高校中文系的必修课程,亦形成了成熟的教学规范”,因此“《中国经学史大纲》以台湾所出版的经学史书籍为主确定基本内容架构”。学者每称台湾为经学圣地、经学王国,得知这个信息,感觉是在经学史的研究上终于吹到了一缕清风,待到通读一过,乃知其实不然。

《大纲》文本的讹误

《大纲》宋代经学年表只有北宋(《中国经学史大纲》第277页,以下省略书名),南宋经学与金、元同列一表(第325页)。

明代经学年表列顾炎武,清代年表不列,正文则称“清初顾炎武”(第368页),论“清人对明代经学的评价”亦首引顾炎武(第410页)。

清代经学部分,只言刘逢禄、魏源、康有为一系今文家,不言俞樾、章炳麟一系古文家。只在清代经学年表中提到章炳麟,错成“张炳麟”而且重复两次(第416页)。

清代亦不言章学诚。

引文偶有笔误,如引《仪礼》“以授尸坐取箪兴”,误作“授屍”(第369页)。

文献学研究原本最重逻辑性,而《大纲》“引用与参考近人书目”最驳杂。分类为“通论”、“断代”、“文集”、“论文”四项。“通论”中包含通史,史、论不分,而实际上经学研究通常总是分为经学史与十三经通论两大部分;缺裴普贤《经学概论》,却有乔衍琯《书目二编叙录》(目录书并非通论,且乔书名为《书目初编叙录》、《书目续编叙录》、《书目三编叙录》、《书目四编叙录》、《书目五编叙录》,无“二编”),又有顾迁注译《孝经》。“通论”中程元敏《三经新义辑考汇评》当入“断代”,与王利器《经典释文考》同;王素《唐写本论语郑氏注及其研究》亦当入“断代”,与乔秀岩《义疏学衰亡史论》同。“文集”中列入乔秀岩《北京读经说记》亦不类,“文集”名称在此即不确。

列举版本有不佳者,王国维《汉魏博士提名考》用台湾商务印书馆“人人文库”本而不用《遗书》、《全集》本。本田成之《中国经学史》中译本用台北古亭书屋影印本,马宗霍《中国经学史》用上海书店1984年影印本,郭伯恭《四库全书纂修考》用上海书店1992年影印本,其实民国初版均易寻获。

王静芝《经学通论》,正文介绍为19727月版(第8页),书目著录为1982年版。

“孙俍工”误作“孔俍工”,屈万里《诗经诠释》及《先秦文史资料考辨》台北联经出版公司出版,均误作“联津”。

《大纲》结构的偏颇

《大纲》第一章最特殊,奈何设置有余,内容不足。

第一章讨论“中国经学通史教材的历史”,民国、台湾、大陆分述,台湾部分又分为“经学通史”、“经学通论”、“以经学史论文集形式呈现的经学史”三类。虽然名实混杂,但符合现代经学教材的事实,因为著名的刘师培《经学史教科书》虽有教科书形式却并非学校指定教材,而学校授课也不一定只用讲义、教科书而不准读通史、通论。

大陆惯称的晚清民国时期,《大纲》称为“中国经学通史教材的基础”(全书不用“民国”一语),列出的书目有刘师培《经学教科书》、皮锡瑞《经学历史》(包括周予同注释本,但不及皮氏《经学通论》)、马宗霍《中国经学史》(包括新版遗稿整理本)和甘鹏云《经学源流考》。

既然不计较史、论、讲义、教材的区别,那么首先民国、台湾、大陆这三部分可谓不成比例。

台湾部分只及李威熊、裴普贤、王静芝、叶国良四家,其实至少还有孙雨航、刘百闵、钱穆、徐复观、高明、胡楚生数家。

晚清民国部分仅及皮锡瑞、马宗霍、甘鹏云三家,其实尚有三十余家。(林庆彰先生主编之《民国时期经学丛书》通史、通论二十余家,虽不完备,亦足参考。)

大陆部分尤其缺略,仅及范文澜、吴雁南、何耿镛、姜广辉、许道勋,后二书仅著录书目而已,此一节篇幅不足二页。

晚清民国经学著作总计当在四十家以上。刘师培、皮锡瑞、甘鹏云、康有为、范文澜、周予同、马宗霍外,王舟瑶有《经学讲义》,陈汉章有《大学文科中国哲学群经讲义》和《经学通论》,江瑔有《新体经学讲义》,王国维有《经学概论讲义》(孙常叙有《笺证》),马裕藻有《经学史讲义》,关文英有《经学教科书》和《经学教科书参考书》,都是真正的经学教材。叶德辉有《经学通诰》,章炳麟有《国学讲演录•经学略说》,邬庆时有《经学导言》,廖平有《经学初程》和《今古学考》,蒙文通有《经学导言》和《经学抉原》,龚遵熙有《经学义例举要》,熊十力有《读经示要》,唐文治有《十三经提纲》,龚道耕有《经学通论》,伍宪子有《经学通论》,刘异有《经学概论》,高鸣剑有《经学纲要》,陈钟凡有《经学通论》,胡熊锷有《经学通论》,李松伍有《经学概论》,陈廷杰有《经学概论》和《经学源流》,朱剑芒有《经学提要》,姚永朴有《经学举要》,陈鼎忠有《六艺后论》,钱基博有《经学通志》,李源澄有《经学通论》,徐敬修有《国学常识•经学常识》(单独一册),顾荩臣有《国学研究•经部》(单独一册),吕思勉有《经子解题》,朱自清《经典常谈》,卫聚贤和蒋伯潜各有《十三经概论》,蒋伯潜、蒋祖怡又有《经与经学》,陈燕方则有《经学源流浅说》。普通经学教材有汪国镇《经学概论》、灿材《吉安中学堂修身经学讲义》、上海越社《蒙学五经教科书》、陆基《蒙学经训修身教科书》、马贞榆《两湖文高等学堂经学课程》。刘异为武汉大学教授,《经学概论》二卷以骈文写就,卓然一大著作家。又章学诚《文史通义》虽在清中叶,但叶长青《文史通义注》则为民国著作。

范文澜1940年在延安《中国文化》上连载《中国经学史的演变》,同年9月毛泽东有关于经学问题给范文澜的信,1963年又有《经学讲演录》。但并不能因此便将《中国经学史的演变》放在“大陆出版的中国经学通史”中。(范文澜还有《群经概论》,北平朴社1933年版,《大纲》未提。)人称“周予同和范文澜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中研究经学史的两位大家”,《大纲》却是在民国时段援引周予同《经学历史》注释而批评皮锡瑞的今文立场“每每不能客观记述实事”,另外在大陆一节以“承袭范氏的论点”而将众多著作一律断为“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研究中国经学”,并且其中就包括周予同经学的继承者许道勋,同时却避开周予同在49年以后出版的多种经学著作。大陆的学术著作谁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,但是又何妨研究古典经学?《大纲》作者已在大陆任职,对此尚存耿耿,将何以度日?

《大纲》“又参考日人经学史著作中译本”,但将本田成之《支那经学史论》(东京弘文堂1927年原版)的两个中译本放在民国,而将林庆彰、连清吉所译安井小太郎等三人的《经学史》(大东文化学院志道会研究部1933年原版,台北万卷楼出版公司1996年中译本)加在台湾部分。其人则日本,其时则民国,台湾只是出版了译本。若如此,则叶国良、夏长朴、李隆献的《经学通论》2016年已有了上海书店出版社的简体版,可否便算作大陆著作了呢?况且日人经学史也不只本田、安井二家,泷雄之助《支那经学史概说》东京大明堂1934年原版,1941年有陈清泉中译本。按本田、安井、泷雄三人大约同时,本当专设日人经学史研究一目。(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年出版《日本中国经学研究三种》,含本田成之《支那经学史论》江侠庵译本、泷雄之助《支那经学史概说》陈清泉译本。)

《大纲》引介台湾著作薄弱

李威熊(1938-)《中国经学发展史论》以十年之力完成上册,1988年出版,作者自言“多年来担任行政工作”(《序》),虽《大纲》祝愿“直到今日,我们还引领企盼下册的出版”,恐怕已是不可能之事。

台湾辅仁大学教授王静芝(本名王大安,1916-2002)所著《经学通论》,标明“部定大学用书”、“编审委员会主编”,精装二册,是标准的经学教材,不过距离初版的1972年也够久了。

裴普贤(本名裴溥言,女,1921-2017)《经学概论》本为菲律宾华侨师范专科学校讲义,先在《新闽日报》连载,其后才由台湾开明书店、三民书局出版。

叶国良、夏长朴、李隆献《经学通论》为1994年三人在中空大学的讲稿,叶国良、李隆献二人同时另有《群经概说》一书。叶国良另有《经学侧论》,台湾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。

林庆彰先生对经学研究贡献甚巨,但其《中国经学史论文选集》收文94篇,虽然《大纲》专门为此添加了“以经学史论文集形式呈现的经学史”一个体例,但台湾学者只收李伟泰(台湾大学)、叶政欣(成功大学)、王熙元(台湾师范大学)、王明荪(中国文化大学)、蔡仁厚(东海大学)及林庆彰本人共计六人,其余均为大陆学者(任铭善1949年以前在浙江大学,以后在浙江师范学院,《选集》以大陆和台湾为限,但所收任铭善一文为1947年浙江省图书馆编《图书展望》文章,则逸出范围之外),无论如何也不宜充作台湾经学了。

但台湾经学著作实不只于此。

《大陆杂志》的《语文丛书》,1963年出版第一辑第一册《通论•经学》,1970年出版第二辑第一册《通论•经学•哲学》,后又出版第三辑第一册《经学解诂•诸子》。

刘百闵《经子肄言》,报纸副刊专栏连载,香港学不倦斋自刊,台北远东图书公司1964年出版。刘百闵《经学通论》,1970年台北国防研究院出版部出版,分为经学、经教、经典、经师、经文、经训、经义、经行、经术、经籍、经刻、经译共十二目,799页,钱穆作序称之,原为香港大学讲稿,但在台湾出版,准裴普贤之例,应当在关注之内。孙雨航(1890-1984)《群经述要》,1968年台北德志出版社出版,共三编三十一章,88页,线装直排,纯然为一著作。司徒政《经子斠言》,台湾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,张其昀、刘伯骥序。司徒政为吴康弟子。

钱穆《经学大要》,2000年台北素书楼出版,由1974年中国文化学院讲课录音整理而成,共32讲,626页,为治经者不可回避之书。

高明主编《群经述要》,1979年黎明文化事业公司出版,卷首有主编介绍云:“于师范大学创办国文研究所,大部分国家文学博士均出其门下。”书中各经述要作者有胡自逢、许錟辉、于大成、周何、王关仕、罗宗涛、林平和、李振兴、吕凯、王熙元、曾昭旭、李威熊、简宗梧、陈飞龙十四人。高明《高明经学论丛》,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78年版。(另有《高明小学论丛》、《高明孔学论丛》。)

徐复观《中国经学史的基础》,1982年台湾学生书局出版,专题论文集。

胡楚生《经学研究论集》2002年台湾学生书局出版,《经学研究续集》2007年台湾学生书局出版,专题论文集。

此外又有卢元骏《五经四书要旨》,三民书局1972年版。褚柏思《六经道论》,台湾开明书店1971年版。褚柏思《经论序跋集》,新文丰出版公司1981年版。黄彰健《经学理学文存》,台湾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。简博贤《今存三国两晋经学遗籍考》,三民书局1975年版。简博贤《今存南北朝经学遗籍考》,黎明文化公司1975年版。王静芝等《经学论文集》,黎明文化公司1981年版。程兆雄《五经大义》,明文书局1988年版。洪乾佑《汉代经学史》,国彰出版社1996年版。胡自逢《五经治要》,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版。张宝三《唐代经学及日本近代京都学派中国学研究论集》,里仁书局1998年版。冯晓庭《宋初经学发展述论》, 万卷楼图书公司2001年版。季旭升《群经总义著述考》,鼎文书局2003年版。国科会编《台湾学术新视野:经学之部》,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7年版。龚鹏程《六经皆文:经学史•文学史》,台湾学生书局2008年版。田富美《乾嘉经学史论:以汉宋之争为核心之研究》,文史哲出版社2013年版。杨儒宾《从〈五经〉到〈新五经〉》,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13年版。程元敏《先秦经学史》上下,台湾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。

林庆彰主编《中国学术思想研究辑刊》中,有何广棪《陈振孙之经学及其〈直斋书录解题〉经录考证》,林文华《戴震经学之研究》,黄佳骏《孔广森经学思想研究》,宋惠如《晚清经学思想的转变:以章太炎“春秋左传学”为中心》,司仲敖《钱大昕之生平及其经学》,杨锦富《阮元经学之研究》,均花木兰文化出版社出版。潘美月、杜洁祥主编《古典文献研究辑刊》中,有陈恒嵩《〈五经大全〉纂修研究》,车行健《毛郑〈诗经〉解经学研究》,王淑蕙《董仲舒〈春秋〉解经方法探究》,亦花木兰文化出版社出版。

此外,程发轫有《六十年来之国学》第1册《经学之部》,正中书局1972年版。林庆彰有《五十年来的经学研究》,台湾学生书局2003年版。

近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《台湾国学研究丛书》内有张宝三《五经正义研究》,李振兴《王肃之经学》,李云光《三礼郑氏学发凡》,程南洲《东汉时代之春秋左氏学》,黃庆萱《魏晋南北朝易学书考佚》,均为经学著作。

《大纲》说,“目前两岸的交流虽然日渐频繁,但在大陆想要蒐集到台湾的经学论文,仍有一定的难度。所以根据以上介绍的台湾出版的几种经学通史书籍作为基础,加上自己所蒐集到的台湾地区和日本研究经学的相关材料,编写上课讲义”(第12页)。实则两岸交流没那么困难,顾涛20138月在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经学史,已经在参考书中指定李威熊《中国经学发展史论》(上),和叶国良、夏长朴、李隆献《经学通论》的大安出版社版本(见人人网日志•清华大学历史系-公共主页)。而论文使用之不易乃因著作权保护,林庆彰先生当年编《中国经学史论文选集》就已经犯规了。但看《大纲》“参考书目”(内有论文,故当称“参考文献”)的22篇论文,除了作者自己的3篇,林庆彰2篇,张广庆2篇,许华峰、陈秀琳、蔡长林、郜积意、冯茜各1篇以外,其余均为译文或大陆论文,其中台湾论文半数发表在林庆彰主编的《经学研究论丛》上,且张西堂一篇《三国六朝经学上的几个问题》为1935年的旧文。可以说《大纲》所给予读者的台湾经学论文信息并不多。

《大纲》宗旨不明,体例不当

李威熊1975年在台湾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的博士学位论文《马融之经学》由高明教授指导,叶纯芳则为林庆彰弟子。实际上台湾经学自俞越——章太炎——黄侃——高明——李威熊为一系,自廖平——康有为——顾颉刚——林庆彰——叶纯芳为一系。二者主张不同,《大纲》但能记铿锵鼓舞而不能言其义,仅过录章节,对其渊源宗旨完全没有分析。就《大纲》第一章而言,只感觉台湾经学之片段不成气候,却看不到它的“成熟”与“规范”。

台湾的经学研究承接民国而略多疑古之风,《大纲》第二章“经书与孔子”仅7页,认为删《诗》、《易传》“无法说明是否为孔子所为”(17),三传作者“几乎都是无名英雄”(19),第三章又谓“经书的来源与作者,大部分皆已不可考”(第20页),确乎带有台湾之风。

孔子以下各章多引李霖《宋刊群经义疏的校刻与编印》(北京大学2012年博士学位论文)、廖明飞《仪礼注疏合刻源流考》(北京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)、张丽娟《宋代经书注疏刊刻研究》(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)、顾永新《经学文献的衍生和通俗化——以近古时代的传刻为中心》(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),忽而转成北大风格。

可知《大纲》的重点只在石经、雕版部分。由其擅长图表、书影及往往有大段引文而言(当然都很有用),该书并不适于称为“大纲”。《大纲》不言孔子前古六经,亦不言出土楚简(其余如“《诗经》释名”一目只有三行字,第35-36页),其书名为“经学文献学史”或“经学文献刊刻史”为宜。

《大纲》暗含不言之隐

作为一位研究经学的学者,自然特别强调态度的公允。《大纲》自称“我们没有任何特定的立场与好恶”,“重视客观的读书方法”(前言第1页),这也是读者所期待的。

《大纲》对裴普贤《经学概论》有特别的好评,说:“本书最具时代意义者在最末一节‘中华文化复兴运动与经学新方向’”,随后有大段引文(第7-8页):

“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来的经学,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,曾一度受人鄙弃。因为部分提倡新文化运动的人,喊出了‘反对礼教’、‘打倒孔家店’的口号,要中国文化全盘西化,而把线装书丢到茅厕里去。……有识之士有鉴于此,继以礼义廉耻四维为骨干的新生活运动的推行之后,又有中华文化复兴运动的倡导。……四书五经,是中华文化的基本典籍,配合中华文化复兴运动的推进,今天研究经学也有了新的方向:第一,继承并扩大清儒治经的路线,充分应用科学的方法整理经籍成为有系统的书,让孔孟儒家的伦理学可以明白浅显地为世人所认识。第二,将经书中讲到民主与科学的地方予以阐述,为继续发扬民主与科学二者奠立基础。第三,为经书作新注与新译。”

以上是裴普贤《经学概论》2006年三民书局六版一刷本的结论部分,《大纲》据以引用,但《大纲》介绍的本是裴氏《经学概论》的1969年台湾开明书店版,《大纲》作者恰在此年出生。这个年龄段的人都熟悉当年的时局,也都会待之以历史的态度。不过三民版对开明版中的裴氏这段话颇有删改,删改之处恰在《大纲》标出的2处删节号前后,以及下文“第一”、“第二”的句末。这些隐去的文字内容《大纲》作者自知,北大历史学系后生学子则不知。这却不免显现出《大纲》的主观倾向,暴露出所谓客观派口头客观实际主观的做派,甚至是有意识的欺人之心了。难道删除了主观词语就可以变成客观方法了?

现在来还原裴普贤的原文:

第一处删节号原文是:“当时一般人的眼睛里,只要是外国的东西都比中国好,所以连外国的月亮也比中国的圆,而且新的总比旧的好,所以越新越好。而外国顶新的是俄共无产阶级专政,于是当时提倡新文化的目标虽在介绍西洋的民主与学科,但在中国民族文化,固有道德失去维系社会人心,而适当的新文化基础还未建立起来之际,国际共党的魔手便乘虚而入。他们用暴力与欺诈的手段攫夺了政权,在神州大陆上施行那反伦常反人性奴役人民的暴政,陷大陆同胞于水深火热之中,这样结果是西洋文化中民主与学科之长未能移植中国,中国文化固有的优良传统,却被摧残殆尽。”

接着“有识之士有鉴于此”一句,原文是“蒋总统有鉴于此”。

第二处删节号原文是:“因为军事反攻,必先之以政治反攻,而政治反攻必建基于文化的革新。中华文化复兴运动的目标,就在中华固有文化的革新和匪伪思想毒氛的扫荡廓清啊!”

下文“第一”句末是“陈立夫先生的《四书道贯》,便是朝这方向努力有成的著作”,“第二”句末是“蒋总统的《科学的学庸》,便是这方面的范作”。

(说明:本文部分内容曾在《中华读书报》刊载。)

(责任编校:周欣)




收稿日期:20171129

基金项目:国家社科基金项目“清代经学之开山”(项目编号14BZX055);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“鼎革之际的学术范式”(项目编号12YJA770053);湖南省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“历代道南文献研究”(项目编号16WTA19)。

作者简介:张京华(1962-),男,北京人,湖南科技学院国学院院长,二级教授,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,湖南省濂溪学研究会会长,湖南省濂溪学研究基地首席专家。


版权所有: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编辑部

联系地址:湖南科技学院学报编辑部

联系方式:0746-6381194

投稿网址:https://jmlk.cbpt.cnki.net/EditorBN/index.aspx?t=1&mid=jmlk